1940年宁波股票配资网,八路军在这一年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百团大战,狠狠打击了嚣张跋扈的日军,这次战役让日军终于意识到八路军的战斗力远比他们之前估计的要强大得多。最引人注目的是,当年日本老兵的日记中频繁出现了一个奇怪的新名词——“要命的红圆头”。
日本老兵所称的“要命的红圆头”,其实是指一种威力极其恐怖的子弹。虽然这类子弹的弹壳与普通子弹没有差别,但它的弹头却涂成了鲜艳的红色,看上去异常醒目。
一些曾经被这种子弹击中的日本士兵回忆道,八路军发射的“红圆头”子弹在飞行时会发出尖锐刺耳的啸叫声,子弹射入人体时威力极大,造成的伤口面积异常庞大。曾有一名士兵说,他的肩膀被“红圆头”击中后,整只肩膀仿佛被掏空似的,好像子弹从伤口里生生地把肉挖了出去,痛苦难忍。
正是因为这种子弹的巨大杀伤力,使得日军士兵对它充满了恐惧。再加上弹头的红色显得非常诡异神秘,于是“八路军配备了一种特殊红色子弹”的传言便在日本军队中迅速传播开来,士兵们的心头笼罩上了一层不安和阴影。
这情况看似怪异。日本老兵的日记虽有较高可信度,毕竟日本军人一向嘴硬,通常不会轻易承认对他们不利的事实。但八路军当时的装备非常落后,不仅缺乏正规的兵工厂支持,也没有外部大量援助,哪里来的“新式红色子弹”呢?
展开剩余85%事实上,这种“红圆头”子弹确实存在,但并非日记中描述的那种新式神弹,而是八路军因设备简陋、原材料短缺,在自制子弹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产品。
1940年对八路军来说是个关键时期。由于国民党方面的阻挠,当年早已完全断绝了对八路军的弹药供应,哪怕是一颗小小的子弹也不给发。
根据《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中1941年的文件记载,“国民党两年来未发一颗弹药……”。蒋介石早在1939年底就明确下达指令,“……绝对不再发放武器弹药”。
所以到了1940年,八路军已经无法从国民党手中获得任何枪弹,蒋介石更频繁制造摩擦,以断绝弹药补给为筹码,逼迫八路军不断让步,从而实现他独裁掌控的野心。
蒋介石为何这样做?原因很简单。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不久,蒋介石面对日军的诱降策略,心生妥协退缩之念,眼光逐渐转向八路军。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个局面:八路军在敌后艰苦抗战,而国民党则在背后施加破坏和摩擦,为日军提供了宝贵的喘息和针对机会。
八路军战斗力强是公认的,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强的部队也离不开弹药。蒋介石的阻挠导致八路军弹药供应急剧紧张,甚至捉襟见肘。
比如一位名叫聂文魁的八路军战士,出战前分到的子弹只有区区5颗。连长交弹时还反复叮嘱:“切记不要乱开枪,等敌人靠近瞄准后再射击。”
这种情况在当时非常普遍。即便是八路军主力,每位战士配发的弹药也不过十余颗。与此前平型关战役时每人配发百余发子弹、两颗手榴弹相比,差距可谓天壤之别。
可见,1940年的八路军境况极为艰难,不仅缺衣少穿,弹药更是极度匮乏,生存压力巨大。反观日军,每名士兵配备的“明治三十年式弹药盒”由三部分组成,其中前两部分为常用弹夹,共两个,每个装30发子弹;备用部分则是一个容积较大的弹匣,能装60发弹药。加上枪内弹夹和大战前多配发的60到80发,日军单兵携弹量最高可达200发,优势明显,八路军难以匹敌。
面对如此困境,八路军主要采取两条路径解决弹药难题:一是利用战机缴获敌军弹药,二是自力更生,建立各类小型兵工厂,其中著名的黄崖洞兵工厂便是在此时创建。
缴获敌弹的策略效果明显,毕竟日军单兵携弹多,击败一次敌军能缴获大量弹药。八路军通过伏击和歼灭小股日军,甚至有时幸运袭击了敌补给车队,弹药获得不菲。
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依赖缴获战利品的方式难度加大。一方面日军对缴获行为警觉,行动越发谨慎,常备弹药由60发降至40发,伪军弹药也被严格控制,目的就是防止八路军抢夺弹药。
另一方面,想要大规模围歼日军、整编消灭敌军更加困难。即便赢得陈庄战斗、黄土岭战斗等大规模胜利,弹药消耗也远大于缴获量,长期以往无法平衡消耗。
因此,想要持续稳定的弹药供应,只有依靠自主生产。随着多个兵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在抗日根据地成立,弹药供应有所缓解。但人员和设备虽可勉强凑齐,关键原材料却极度缺乏,缺一不可。
制造子弹的核心材料是黄铜,无论弹壳还是子弹头外层的铜皮,都离不开大量铜矿石。但八路军所在抗日根据地没有铜矿,也无冶炼黄铜的技术与设备。即使有技术设备,也难以实现自给自足。
面对这一瓶颈,八路军采取了制造复装弹的策略:搜集战场遗留的弹壳,经过几十道工序进行再加工,以弹壳为基础制造新子弹。这个方法有效缓解了黄铜原料不足的燃眉之急,弹壳回收成了八路军战后重要的工作之一。
为此,八路军总部下达命令,领取子弹时必须交回同等数量的弹壳,比例为一换一。换言之,回收的弹壳越多,未来可领取的子弹也越多,形成了良性循环,极大鼓舞了士兵们积极搜集弹壳的热情。
这一命令推动下,八路军在作战后对弹壳的搜集愈发积极主动,令日军也感到迷惑不解。但日军反应迅速,很快洞悉了八路军的意图,开始对搜壳行动进行干扰。
日军狡猾至极,为了阻止我军捡拾弹壳,每次作战后也会专门组织搜壳行动。更令人气愤的是,他们甚至在机枪抛壳口外套上布袋,防止机枪抛出的弹壳落入八路军手中。
尽管困难重重,弹壳回收制造复装弹的做法极大缓解了八路军弹药压力。虽然黄铜消耗的大头问题有所缓解,但弹头外包铜皮仍需一定黄铜,这部分黄铜不能从弹壳中提炼,否则得不偿失。
最终,八路军研究人员发现,清朝光绪年间铸造的铜元非常适合用作弹头外层铜皮。配合回收大量旧铜制品,才基本满足这部分材料需求。铜元虽非纯黄铜,熔炼后涂覆铅弹头呈暗红色,造就了“红弹头”子弹的特征。
用铜元制造子弹,除了颜色特殊,制作难度也极高。铜元质地坚硬,单凭人力冲压难以快速成型,后来引入骡马作为动力源,才加快生产进度。
即便如此,铜元冲压的弹头包裹性仍不完美,存在裂痕和瑕疵,导致制造出来的子弹与普通子弹大不相同。据当年使用过“红圆头”子弹的老兵回忆,这种子弹弹头不光滑,飞行时容易偏离弹道,精准度较低。
此外,弹头上的裂缝使子弹高速飞行时发出尖锐刺耳的啸鸣声,甚至在激烈的战场噪音中也能被清晰听见。这种呼啸声源于弹头高速穿空气时产生的摩擦与阻力,裂痕部分的铜皮在飞行中会碎落。
正是由于“红圆头”子弹这一特性,子弹进入人体时会导致伤口迅速扩大,体内的铅弹头也会剧烈翻滚宁波股票配资网,造成极为严重的创伤。这也是为何被这种子弹击中的日军士兵常感到整条肢体仿佛被生生挖出的可怕原因。
发布于:天津市鑫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