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锦言·核心观点
在不鼓励过度加杠杆去消费的前提下,稳定各方面的预期,释放居民刚性和改善性消费需求潜力。第一,在消费源动力上,始终把提升消费能力与稳定预期、促进就业、增加收入作为提振消费的根本。第二,在耐用品需求逐步饱和的背景下,优化基于新技术、新业态形成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等新型消费供给水平。第三,在传统物质载体消费替代有限的当下,丰富改善型消费平台载体和迭代模式。
缪锦春
8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第九次全体会议强调,要抓住关键着力点做强国内大循环,以国内大循环的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持续激发消费潜力,系统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加快培育壮大服务消费、新型消费等新增长点。8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进一步强化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创新消费投资场景,优化消费投资环境,综合施策释放内需潜力。
就当前消费的表现而言,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7%,增速较6月份放缓1.1个百分点至4.8%,这是连续第二个月下降。以旧换新品类拉动作用边际回落,导致7月商品零售额增速较6月的同比增长5.3%下滑至4.0%,其中,汽车类增速转负,为-1.5%。而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3%,增速放慢0.5个百分点。
尽管服务消费在暑期消费出行需求的带动下小幅改善,升学宴、谢师宴、旅游团餐等带动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1%,但仍处于相对低位。笔者认为,收入是慢变量,需求是提振经济的硬变量,在民企还在恢复期的当下,应在服务消费等方面有尺度的释放潜力。在不鼓励过度加杠杆去消费的前提下,稳定各方面的预期,释放居民刚性和改善性消费需求潜力。
第一,在消费源动力上,始终把提升消费能力与稳定预期、促进就业、增加收入作为提振消费的根本。
近期出台的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将对服务消费提供一定支撑,建议出台更多简单、直接和明确的结构性措施,提高家庭收入和提振消费者信心。一是提升分配总量。通过创造就业机会、税收优惠、职业技能培训等多样化的政策,保障居民尤其是青年群体就业,增加收入,提高消费能力。二是优化分配结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居民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负担,增强消费信心。三是国家直补激励。继续通过发放消费券、补贴绿色消费、推动以旧换新等,激发消费潜力。
第二,在耐用品需求逐步饱和的背景下,优化基于新技术、新业态形成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等新型消费供给水平。
对消费者而言,部分需求是创造出来的,新型消费对年轻消费者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从产品上看,主要包括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中式养生茶等体现数字、绿色、健康方向的消费品;从场景上看,主要以冰雪经济、首发经济等消费场景创新为代表;从业态上看,主要表现为即时零售、直播带货等消费新业态。近年来,各地顺应数字化消费趋势,在稳固传统消费的同时,持续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形成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一批新业态新模式,为消费市场注入新的动力,更好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此,建议,一是提供绿色健康产品,通过加强标准建设,完善绿色产品、智能产品等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认证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二是提供科技智能产品,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企业研发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高品质产品,提升产品智能化、个性化水平,焕发消费者潜能。三是提供场景消费产品,通过打造线上线下(300959)融合的消费新场景,如智慧商圈、沉浸式文旅、夜间经济等新场景,苏超、村超等新产品,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
第三,在传统物质载体消费替代有限的当下,丰富改善型消费平台载体和迭代模式。
当前,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等改善型消费正呈现前所未有的活力。不容忽视的是,消费新场景来自于新技术快速应用带来的供给创新,比如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智能家居、智能网联等产业崛起,持续改善产品质量、优化消费体验,是推动消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是推进交互式发展。以文旅为中心,促进商旅文体健融合发展,引导企业在技术、功能、业态、模式等方面加强创新,打造综合性服务消费体验站。二是颠覆旧式消费场景。以人工智能为引爆点,构建智慧商圈、智慧街区、智慧门店等消费新场景,支持电子竞技、社交电商等发展。推动步行街改造提升,加快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引导传统购物型商超增加休闲娱乐、文化时尚功能。三是延展促消费活动。以特色特点为焦距,围绕贴近群众生活、需求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领域,发挥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优势,鼓励各地结合本地特色,开展“服务消费季”和“旅游消费季”等一系列活动,推动形成“排浪式”服务消费热潮。
(作者系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苏州大学商学院教授)炒股股票配资网站
鑫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